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 首页 > 事业规划 > 规划研究 > 他山之石 > 正文

关于统筹协调学科专业目录与学科评估的思考

日期:2023-09-05 点击数: 来源: 大学与学科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完善人才培养体系。2022年9月,教育部公布《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简称《新版目录》)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2022年12月,参评高校收到第五轮学科评估的结果。目前,很多高校都在认真分析评估结果,并结合《新版目录》,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和完善发展规划,还有高校将今年确定为“学科建设年”。



   

   

一、学科专业基本情况


 


2023年1月22日,笔者分别用“学科评估”和“学科目录”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总库(CNKI)进行查询,各检索到文章778篇和267篇,但用“学科评估”“学科目录”作为共同关键词进行查询,只有2条结果,可见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讨论,还有待加强。

(一)学科专业的概念与作用

学科专业是由专门的知识、相关制度规范和组织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其本质是“知识体系的划分组合结果”,即反映了知识和学术的普遍性规律,学科专业分类的标准、意义和作用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学科专业的构成(configuration)和结构也相应发生变化。同样,对学科专业进行评估是不少国家的通行做法,但方法、过程和侧重也并不一致。

学科专业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支柱”和“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是高校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水平的重要平台。

在20世纪,学科专业作为高校及其院系的一种内部组织得到确立,影响到学校的性质和其他诸多方面,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和专门化,高校曾经作为教师首要甚至是唯一的“依附共同体”(community of attachment),已逐步让位于学科专业,越来越多的教师更加紧密地与学科专业联系在一起。学科专业成为师生“职业身份的基石”,不同高校的师生因归属同一学科专业而传承相同的理念和实践,他们“对学科的忠诚”使之成为该学科专业的责任人和守护人,并以学科专业为单元形成学术共同体,超越了大学边界,在本地、本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共同建设和推进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一些学者还试图开辟新的知识领域,设置新的学科专业,为其提供获得“技术和名气”的新机会。

(二)学科专业划分及目录管理

学科专业划分具有规范和对知识范围及领域进行分类的作用,但由于划分的目的和标准不同,导致了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模式的差异。同时,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丰富与积累,学科专业不断分化重组与交叉融合,新兴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学科专业目录也在持续调整。

关于学科专业划分及目录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侧重管理上的“统计功能”。美国的做法主要是收录全国中学后教育机构所开设的学科专业,对其进行分类并赋予代码,提供信息服务,便于各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和参考其他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时进行优化和调整。具体而言,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通过收集信息、归总分类、征求意见,研究开发了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IP),于1980年首次颁布,并在1985、1990、2000、2010和2020年修订了5次。

另一种模式侧重管理上的“规范功能”。我国学科专业目录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已成为“学科专业的制度性呈现”,为“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培养质量评价、学位授予和学位授权审核等”提供了基本依据。1983年,我国首个《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公布,并于1990、1997、2011和2022年分别发布了4个修订版。

(三)学科专业评估及内容方法

学科专业发展的质量和特性始终是高校教与学的核心内容,这使学科评估成为高等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对除军事学门类以外的全部一级学科开展整体水平评估。20年来,学科评估已经开展了五轮,评估的方法、过程也在不断完善。

第五轮学科评估按照“改革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的要求,聚焦“学科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10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符合教育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要求,对于参评高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也是一次系统监督和全面检查。

(四)学科专业管理的要素及其关系

在宏观层面,学科专业目录和学科评估都是学科专业管理的要素(见图1)。二者具有一些共性,也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在学科专业管理过程中侧重不同的环节。学科专业目录聚焦管理的前端,是学科评估单元划分的依据;而学科评估的结果,可以为学科专业目录动态调整提供参考,有助于“完善中国特色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体系”。

在微观层面,相应地体现为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建设两个要素。学科专业设置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学科建设的经验教训又为高校合理设置学科专业提供重要参考。“建设”是一个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是一种由政府顶层设计和主导,动员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依靠政策驱动的改革发展思想和模式。而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已成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关键举措,对于学科专业演进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创新之举。

在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之间,学科专业目录为高校学科专业的设置及建设提供了依据和规范,而学科专业设置的实践又为学科专业目录的动态调整提供了鲜活案例和素材;学科评估以一级学科为单元对高校学科建设情况进行诊断和评价,关注学科建设的过程和成效,是检验水平、诊断问题、监督质量、推动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学科建设实践又为后续的相关评估提供完善和改进的思路。



   

   

二、《新版目录》对学科评估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轮学科评估按照2011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对全国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整体水平评估”。同样,《新版目录》也对后续学科评估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新版目录》的多样性特征进一步凸显,符合学科专业发展的实际,也有助于调动高校的积极性。但多样性也往往伴随复杂性和灵活性,与学科评估的规范性功能具有一定的矛盾和张力,需要进一步深化认识。

(一)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与评估单元

学科和专业如何设置、如何建设,是所有高校都要面对的重大选择。受办学资源和发展基础所限,没有一所高校能够设置所有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为此,高校应厘清和界定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界限与联系,综合考量国家战略需要、学校优势特色及学术资源约束,准确把握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及审批程序,进一步促进特色学科建设和交叉融合发展,认真进行科学抉择和实施。

《管理办法》规定,今后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目录每5年修订一次,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目录每3年统计编制一次,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与专业领域每年统计公布;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可自主开展一级学科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试点设置工作。同时,“新增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采取先试点后编入目录的方式进行设置”,要符合 “试点设置单位不少于3所、毕业生不少于3届、就业需求旺盛”的条件才能申请编入目录;“学位授予单位试点设置的一级学科与专业学位类别须按规定参加学位授权点核验”。上述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科专业目录的统计和规范功能,但对于试点学科专业是否和如何评估,还需认真研究和明确要求。

(二)《新版目录》范围与评估指标体系

第五轮学科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人才培养质量”一级指标及其下设的思政教育、培养过程、在校生、毕业生4个二级指标,涵盖所有学生。在后续评估工作中,既要以《新版目录》的研究生学科专业为基础,又要将相对应的本科专业建设的内容有机集成,加强统筹协调。

同时,第五轮学科评估还有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艺术/设计实践)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3个一级指标,涵盖了高校的主要职能,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方面,全面系统地反映了高校的整体情况,但与教育部组织的其他评估的界限及关系,还需进一步界定和明确,几个相关目录之间也应加强统筹协调。例如,除了《新版目录》,教育部还有《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其他管理部门还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分类目录及代码,相互之间应增强融合和映射,使之更加符合“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要求。

(三)专业学位类别与评估创新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经济社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构建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新版目录》凸显了专业学位在目录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把“主要知识基础相近的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统筹归入相应学科门类”进行“并表”,凸显了两类人才、两种学位同等重要;设置了36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和31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科学研究与实践应用能力”,但也对学科和专业评估提出了新的要求。

据悉,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关于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分类发展的政策文件,已征求部分高校的意见建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发布该文件。我国专业学位发展的历史较短,还“存在一定的短板”,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标准、过程和学位论文要求等还没有完全分设,用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尺子”来衡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同时,学科评估也应有助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升,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在评估标准和成果“归属度”原则等方面如何划分,也需要评估方法上的创新。

(四)交叉学科与评估探索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了交叉学科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交叉学科已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与“原始创新和重大技术突破的重要源泉”。应充分认识不同学科交叉融合的价值,以及交叉学科界域广阔、成长性强、横向拓展等特征,“重构学科、学位和学者培养过程”,包括让那些尚不存在典型交互影响的院系和学科加强交流,分享他们各自在做什么和关注什么,促进不同学科的教师共同努力,共同开拓新的交叉学科。

交叉学科发展是分阶段的,在其孕育期和发展期还无法进入学科专业目录,因而无法参加学科评估;进入稳定期后,交叉学科被列入学科专业目录,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新版目录》在交叉学科门类下,又新设了7个一级学科和2个专业学位类别。第五轮学科评估也优化完善了“相近学科同时参评”规则,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交叉学科目前大多是“小规模学科”和“新设立学科”,是否和如何进行单独评估,还需要研究和探索。



   

   

三、思考与建议


 


《管理办法》要求,学位授予单位要“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科学规范开展学科专业设置调整工作,健全机制,细化程序,保证质量”;应“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工作领导,保证正确办学方向,制定发展规划,加大资源投入与配置力度,强化自我监督和管理,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避免同质化发展”。学科评估也应聚焦为学科专业的设置、建设和发展而评估,增强我国学科专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

(一)加强分类建设和分类评估

伴随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的办学定位与学科建设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和多类型。高校之间的基础、实力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服务经济社会的任务也有所差异,但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和学科专业特色,这是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宝贵财富。每一所高校都应围绕学科专业目录新要求,充分挖掘传统,不断开拓创新,科学设置和建设学科专业,有效应对学科专业分类评价的新需求与新挑战,力争成为同类型院校中的佼佼者,努力使学科专业发展更加符合“学科评估改革的历史逻辑”和学科专业“特色化发展的实践逻辑”。

学科专业目录与学科评估均应加强分类指导,引导各高校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办学类型、规模和层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同时,进一步增强教育评价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突出重点,弘扬特色,在保持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基本定位和评估体系框架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加强不同学科的分类评价,不搞“一刀切”;坚决克服“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顽瘴痼疾,妥善处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防止评估简单化、单一化、工具化、功利化、过度量化等弊端,广泛吸纳利益相关者参与评价,充分听取各评价主体的意见和建议;破除传统管理主义思想的束缚,消减科学主义评价范式的不利影响,避免单纯注重结果和以统一的量化指标体系去评价所有高校,更好地引导教师潜心教学、全心育人,引导人才培养与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客观看待学科专业与院系的关系

由于学科专业难以“具备组织结构”的功能,绝大多数高校都对应学科专业“所代表的知识范围”设立院系,以“承担行政管理单元的功能及人才培养的重要职能”。由于学科专业与院系的划分依据、组织模式和发展规律不同,基础类学科、应用类学科和行业类学科之间相互重叠和交错,边界并不清晰,分类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加之学科专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未必同步,不少高校出现了一科多院(系)和一院(系)多学科的状况。例如,有些高校的一些新设学科可能并未单独设立学院,而是由已有学院牵头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安全等一级学科有可能由不同学院分别建设,也有可能集中在一个学院建设;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物理学、光学工程、力学、土木工程也可能存在同样的情况;而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兵器科学与技术等工程和行业背景较强的一级学科,既可能单独设院,也可能由多个院系共同建设。

为此,高校的不同院系之间,不仅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生源、教师、经费等资源的竞争,而且在接受学科评估时也会产生学科专业成果归属如何界定的困难和矛盾,这有可能成为设置新学科专业的动机或阻力所在。尽管也有一些大学按照学科群或学科门类设立了学部,来承担部分管理职能,但对于学部负责人要求很高,怎样既充分发挥学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避免增加管理层级和环节,明确学部与院系的职责与界限,都还在探索之中。建议平时以学院或学部为单位建设和发展学科专业要素,而在评估时以学科专业为单元统筹相关资源。

(三)深入研究和完善功能

在问责制度不断强化的背景下,评估已成为政府部门的常用管理工具,但也会受到被评估者的批评和反对。国外有学者认为,评估越来越趋于外部和官僚体制监督,而非高校的学习工具,并已成为一项繁重的工作。无论哪个国家,似乎都没有太多的高校愿意主动接受评估,但政府投资高等教育的成效又需要让社会和纳税人知晓。

对此,应增强辩证思维,防止片面性,避免“因噎废食”,不仅应加强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更应将相关研究成果应用于学科专业设置及评估的实践,加快研究生教育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改进和完善学科评估工作。同时,应尽快组织论证,探索在学科评估中统筹专业学位评估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应充分利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学科专业大数据库,加强评估体系和信息服务的动态监控和诊断功能,深入开展信息挖掘分析服务,多元呈现评估结果,进一步加大评估的后服务,拓展分析和咨询内容。

高校应加强对评价结果的反思与研究,充分发挥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升作用,客观认识和科学运用评估结果,助力学科建设治理能力的提升,也为未来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提供参考。要通过学科建设进展及其评估结果,开展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总结阶段性进展,查找结构性短板,厘清优势与不足,辨析未来发展路径。要进一步促进更多教师将教学视为具有挑战性的学术工作,更加关注学生在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与同事分享教学学术成果,使得教学与科研等工作一样,更加可视化、可讨论、可研究、可创建和可评估,更加突出人才培养对国家战略和发展的贡献。

(四)科学学习借鉴国外经验与彰显中国特色

我国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近年来发展很快。既要坚持中国特色,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也要科学借鉴国外经验教训,更加符合研究生教育的逻辑和规律。一方面,应准确把握国外情况,加强对专业术语内涵的解读和阐释,防止对相同或相近术语的歧义和误读,避免望文生义和似是而非。另一方面,应充分了解多国情况,加强比较分析。例如,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不仅要了解美国历史上第一级专业学位的层次演变及其后来与博士学位并轨的情况,也应熟悉法国工程师证书、建筑师证书、农艺师证书等教育的情况。这些证书与硕士文凭属于同一水平层次,但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值要高于综合性大学的硕士文凭;法国工程博士学位的学制与培养也值得关注。

时,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本国高校进行各种评估。例如,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对博士研究生教育开展评估,1982年的评估以博士点的基础数据和声誉调查数据为依据,1995年的评估加入了计量数据,2006年进一步使用量化数据来关联声誉数据,力求收集更多“直接反映学术质量和受教育时间的数据”,测量博士研究生培养的教育环境(包括研究生完成学业的时间和获得学位时间的比例、教师和学生的多样性等)、培养政策和实践(学科专业方向、对博士“候选人”的要求、教学要求、办公空间、参与专业学术会议的交通保障等)。1990年,英国政府聘请资深学术人员对高校的学术标准和质量管理进行同行评估。1997年成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局(QAA),相继开展了教学质量评估(TQA)和院校审核(institutional audit)。同时,英格兰于1992年开始实施对高校的科研评估(RAE),2014年又改为科研卓越框架(REF)。

上述评估具有一定影响,但也受到不少批评,如过度的工作压力、对教学的忽略、追求数量忽略质量、学术道德下滑、科研经费分配的马太效应,以及评估要求和过程烦琐、组织评估的管理者权力膨胀等,关于废除评估的呼声不断,尽管评估工作并未终止,但相关问题与教训值得我们关注,不可盲目迷信和夸大国外高等教育评估的水平和效果。

1990年,我国就有学者介绍学科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我国学科评估的起步也不晚,1995年国家教育主管部门选择5个一级学科开展学科评估试点,而且在初期就与国外有交流,既坚持中国国情,也注意规避国外相关评估中出现的问题。

《新版目录》的改革力度较大,通过调整和新增一批学科专业,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尊重学科专业设置的基本规律,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创新学科专业的组织与建设方式,设置了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提升研究生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响应能力,更好满足行业产业人才需求的变化,集聚人才培养资源并推动关键领域技术突破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同时,管理模式将继续以规范功能为主,但也开始兼顾统计功能,明确要“创新学科专业目录管理模式”,促进“目录管理新机制,逐步向指导性、统计性目录转变”。

学科评估与《新版目录》都是我国学科建设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要素。应增强自信,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立足中国国情和学科建设的实际,准确辨识不同国家学科专业分类,认真研究其他国家学科专业发展和评估评价的发展演变,创新方式方法,统筹协调好学科建设的若干关系,构建中国特色的学科建设和评价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我国已进入加快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新征程,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厘清学科建设对大学发展在政策、学术和发展逻辑上的融通关系,促进学科专业设置和学科评估的制度化及规范化,使之更好地体现和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和治理要求,构建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改革体制和机制,增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塑造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和学习型社会。


文章来源:张炜.关于统筹协调学科专业目录与学科评估的思考[J].大学与学科,2023(2):14-23.

张炜,系西北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