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饶明月 图片/方卫东】10月19日,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论证会在中心校区鼎新楼召开。吉林大学党委书记田辉出席会议并致辞。校长张希主持专家评审会。

评审专家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星灿,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复旦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吴晓明,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艾四林,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垣,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彭岳等校外专家,以及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法学院教授张文显,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张屹山,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哲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来,吉林大学教育教学督导委员会主任、行政学院教授周光辉,吉林大学中国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信君,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彭善国等校内专家组成。

田辉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向大家长期以来对吉林大学的关心支持表示感谢。他指出,当前学校正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划布局的关键时期,召开“双一流”建设周期总结专家论证会,既是一次对学科发展的问诊把脉,也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战略谋划,对学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田辉强调,各学科要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坚持以理论发展前沿、国家战略需要和自身特色优势来定位、定标、定向,凝练好学科发展方向,凝聚好人员队伍,始终站在理论前沿,勇立实践潮头,做到顶天立地。要着力学科集群建设,塑造良好学科生态,充分发挥学校的规模优势和范围优势,形成结构合理、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要紧紧抓住AI技术变革的机遇“窗口期”,趁势而上,加快发展,争取弯道超车。学校将认真研究、吸纳专家意见,加快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张希对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吉林大学的支持帮助表示衷心感谢,并系统介绍了学校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周期中所取得的进展。张希指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形成了传统的优势,但在新形势与新要求下,面临着新的挑战。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守正也要创新,与国际接轨的学科,要面向世界学科的前沿,在国际上分享重要的成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则不能满足于解释说明,特别要针对国家建设发展中的一些新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意见。在学科建设新的发展阶段,要轻数量、重质量,多一点“十年磨一剑”的重大成果。张希强调,影响学科建设的因素很多,师资队伍建设是其中的关键,一流人才的引育更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学校将持续完善分类评价与“唐匡”人才支持体系,努力营造有利于教师潜心教学与科研的良好环境。他要求相关学科认真梳理并充分吸纳专家意见,组织深入研讨,凝聚共识,形成一份既能总结过去、又能面向未来的高质量发展规划。
会上,哲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考古学、工商管理学等6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首席执行人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服务国家战略、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逐一汇报了周期建设成效及第三轮建设战略重点。
专家组认真听取汇报内容,逐一对6个学科(群)进行评议,提出意见和建议,并对相应学科(群)进行分档评价。
校领导蔡立东、边铁、胡漫、张国兴、张然、姚毓春,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科分管负责人参加论证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