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以项目建设为引领,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推动学科内涵建设——我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过渡期建设工作纪实

日期:2014-06-19 点击数: 来源:

 

    我校新一轮“985工程”自2010年起实施,于2013年以优异成绩通过国家验收。项目实施的四年中,学校深入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创新兴校、文化荣校”四大战略,紧紧围绕“985工程”的总体规划和改革方案确定的建设目标与任务,精心谋划,强化管理,加大改革力度,积极组织开展项目建设,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诸多方面水平进一步得到提升,并产生了一批具有较高显示度的阶段标志性成果,一大批学科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学科或学科领域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同时,涌现出一批处于学科前沿或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科水平明显提高,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学校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稳步提升。

    回望学校新一轮“985工程”四年的建设历程,我们吉大人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汗水书写了学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路上光辉的一页。

    2014年,国家提出要进一步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统筹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站在新起点,展望新的建设目标,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在历时近四个多月的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过渡期建设的规划论证工作中,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远谋划,开拓创新,顺利完成了我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渡期建设规划工作。

   

    面向未来,学校进一步明确项目建设思路,突出建设重点,注重目标定位,坚持改革创新,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科学描绘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项目建设蓝图。

 

    自我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过渡期建设规划论证工作正式启动以来,学校按照教育部、财政部的相关要求,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贯彻落实李元元校长和陈德文书记关于我校开展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指示,精心组织进行了顶层规划设计,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吉林大学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4年(过渡期)实施方案》,《方案》经2014年第五次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并实施。该方案,注重了与以往“985工程”“211工程”以及“2011计划”等重点建设计划的有机衔接,在建设思路上,较前期的项目建设,着重体现了五个突出:

    一是突出体现了与学校一流大学建设目标及学校“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有机衔接。

    二是突出体现了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原则,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

    三是突出体现了高水平的学科群、高层次的人才队伍、高起点的科研创新基地、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培养和高水准的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位一体”的建设。

    四是突出体现了与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转变学科建设理念,加强改革引领和重心下移。

    五是突出体现了项目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通过优先发展、重点支持,探索在部分学科(群)开展人事制度、资源分配、绩效奖励等的改革。

    通过建设,我们希望实现学校若干学科的率先突破,把优势特色学科真正打造成顶尖高峰学科,进而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为我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奠定基础。

   

    学校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健全组织、落实责任,论证规划工作有序展开。

 

    按照学校关于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4年(过渡期)实施方案的总体安排,为更好推进各学科建设单位按照方案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申报等工作,学校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健全组织、落实责任,论证规划工作有序展开。

    一是组织召开了过渡期项目建设咨询会。4月14日下午,学校组织召开了关于加快推进我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4年(过渡期)建设咨询会议,请相关学院(中心、所)主管学科建设领导、相关专家学者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进一步解读和答疑,开展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认真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

    二是组织协调成立了各项目责任小组。本次学科(群)建设项目是以一级学科(群)为单位进行申报,学校组织各学科建设单位,按照方案的要求和标准,成立了由首席科学家和责任科学家组成的项目责任小组。对于个别申报项目责任小组难以产生的问题,学校积极与项目进行了沟通,妥善予以了解决。

    三是组织做好项目申报工作。此次项目申报,学校鼓励相关一级学科打破学科界限,有机组合,深度交叉融合,构建高水平学科群。各学科建设项目责任小组在项目首席科学家的组织下,经过充分论证,认真研究并确定了学科申报层级及项目建设内容,编制了项目预算,提交了项目申报书。

    四是组织对各项目提交的申报书进行了两次审核和意见反馈。发展规划处、财务处等部门分别两次对各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了审核,并将相关意见反馈给项目组。各项目根据意见和建议,对项目申报书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突出教授治学和学术民主的理念与原则,集中专家学者智慧,严格把握评审标准,努力提高项目规划质量。

 

    此次评审工作在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遵循“客观、公正、公开、高效”的原则,由发展规划处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和协调,各申报学科(群)建设项目负责组织本项目评审汇报等具体工作。评审按照项目建设层级划分为高峰学科(群)建设项目、高原学科(群)建设项目、新兴交叉学科(群)建设项目三类进行。

    在评审专家组成员遴选上,为了更加突出了教授治学和学术民主的理念与原则,充分发挥专家学者作用,尊重学术权力,项目评审专家组组长由校学术委员会主任任露泉院士担任,同时考虑了专家的学科背景与此次申报学科的相关性,以及学部、学科专家数量的相对均衡性等因素。此次评审专家组共计45人,学校分别在8个学部遴选了以学校、学部、学院三个层级学术委员会委员为主的专家共计32人,占专家组成员总数量的比例为71.11%。除专家组组长外,专家分布具体情况为:人文学部4人、社科学部4人、理学部4人、工学部4人、信息学部3人、地学部4人、医学部4人、农学部4人。

    鉴于此次项目建设学校要重点突出学科(群)、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位一体”的建设,为了帮助项目更好地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在建设内容设计、经费预算安排等方面能更好地体现“五位一体”的系统化建设,学校邀请了8位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占比为17.78%, 5位相应主管校领导,占比为11.11%。

    从专家组的组成上,学校严格控制行政职能部门专家数量,体现了学校尊重学术权力,尊重专家意见的指导思想。另外,为进一步保证项目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除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外,对此次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的人员,均实行了回避制度,相关人员不得进入到项目评审专家组中。

    会前,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就专家评审办法和专家组成向主管校领导、学术委员会主任(专家评审组组长)以及相关校领导进行了汇报,并征求了意见。会上,为每位专家提供了专家评审办法,并进行了解读,征求了与会专家意见。评审办法重点就评审范围、评审内容、评审步骤与方法、评审要点等方面内容进行了规定。按照办法要求,专家组评审围绕学科(群)建设项目申报条件、责任小组构成、建设内容、建设目标、预期建设成效及可验收指标、资金预算、项目人员组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考察。

    在评审会上,各位专家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积极认真就每个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并进行了投票和打分。项目答辩过程中,学校对涉及相关学科的评审专家也实施了回避制度。学校根据评审专家投票表决结果,按得票数高低对各层级申报项目进行了排序,得票相同的项目,又按照专家评分进行了二次排序。投票结果在专家评审会上进行了当场公布,专家组对评审结果进行了集体评议。专家组集体认为,此次评审各位专家认真负责,坚持标准,严格把关,体现了公正、公平和公开原则,评审结果符合学校预期规划设计要求,得到了专家组的集体认同。

   

     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学科建设改革,立足优势学科建设,以建设促优化,以项目促整合,夯实学科基础,凝练学科方向,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布局。

 

    此次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在建设内容上,学校结合学科专业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工作,以“五位一体”建设为抓手,对学科实施分类管理、分层次建设。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建设目标与建设任务相结合、建设任务与资源投入相结合、资源投入与绩效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整合资源,引导各学科做好自身的优化和调整,以此为契机提升学科实力和水平。

    在项目建设投入上,充分考虑突出重点与协调发展的关系,着力于打造学科高峰,经过专家评审和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审议,学校将1亿元学科建设经费按照“7:2:1”的比例,分别投入建设18个的高峰学科(群)、14个高原学科(群)和8个新兴交叉学科(群)共三类建设项目。

    在学科申报范围上,依次优先考虑了三个层面的学科。其中高峰学科群优先考虑了已有国家重点学科(含培育)的一级学科以及已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领域)的相关一级学科。高原学科群优先考虑了教育部评估结果学科排名率在前20%的学科;有望进入ESI排名前1%学科领域的相关一级学科;以及具有高层次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具有高水平支撑平台,获得重大项目等省级优势特色(含培育)重点学科。新兴交叉学科群优先考虑了具有一定基础、特色鲜明、发展势头良好的新兴交叉学科以及面向科学前沿及人类社会发展,具有前瞻布局意义的新兴交叉学科。

    在项目组织管理上,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各层级学科(群)建设项目成立由首席科学家和责任科学家组成的建设项目责任小组。建设项目首席科学家和责任科学家由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最终审议确定。学校将预留各学科建设项目建设经费的10%作为项目绩效奖励经费,并根据建设任务完成情况对各项目进行绩效奖励。

    在项目经费管理上,学校按照国家在中央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零余额”的要求,实行经费额度控制机制,并按照学科类型进行差异化控制。学科申请到的仅为经费额度,实际获得经费据项目实际支出而定。各学科建设项目经费的使用,要围绕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团队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自主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高水平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进行系统考虑。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可适度加大人员经费投入比重;在学科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加强学科的“短板”建设,对各学科建设实施差异化管理。

    此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项目建设,全校共有40个项目进入高峰、高原、交叉学科建设项目,不仅涵盖了我校相对具有优势的国家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学科,涌现出了一批新兴交叉学科建设领域,而且学科通过自由组合、自主定位,进一步加强了学科由下至上的学科自我优化、自我融合,激发了学科建设活力,为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开了个好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正是因为有了今天的深远谋划和精心设计,相信我们将会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和与时俱进的精神,全面稳步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为我校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