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动态 > 工作动态 > 正文

图书《道不远人——师德与学风建设大家谈》出版发行

日期:2023-06-12 点击数: 来源: 微信公众号:吉林大学出版社


2020年,吉林大学扎实推进师德与学风建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吉林大学党委宣传部、吉林大学发展规划处筹划并邀请学校党委书记姜治莹、校长张希以及学校的院士、资深教授和知名学者等围绕师德与学风建设,撰写相关文章在《吉林大学报》上发表,现汇编成册,结集出版。

这些文稿从师德与学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了教育的本质和使命问题。《道不远人——师德与学风建设大家谈》共收录了16位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21篇文章,他们虽学科不同、学术背景各异,但都以德为先,默默耕耘,润物无声。书中配有文章作者的介绍和人物照片,更细致地向读者展示了他们的教育境界和人生信念。

本书旨在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呈现吉林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特色,启迪人们对教育的思考,激发其教育热情,从而推动教育发展。

红色是吉林大学最亮丽、最厚重的底色。我们要始终扎根东北,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红色育人的理念,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栋梁之材。

吉林大学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和方法,把黄大年事迹陈列到校园中、搬到课堂上、写进教材里,有机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全过程,融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思政工作体系“引领工程”,引导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引领青年自觉把人生理想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在实现伟大梦想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书写人生隽永华章。

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为高端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智力支撑。吉林大学聚焦国家战略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着力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和研究力量,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努力打造一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对于高校而言,教学和科研常常紧密交织,因此,科技伦理和学术道德必然是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是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摧毁世界。严格遵守伦理道德开展学术研究,才能保障科技始终向善。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只有建起良好的师德风范,才能引领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一所大学的学风,应是全校师生在求学、教学、治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风尚,是其精神内核的外在表达。

师生人格上的平等是良好师德与学风的一种具体表现。教师可能满腹经纶,著作等身,但随着年龄增长,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可能不如青年学生那么快。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创新潜力巨大,虽缺少经验但也不会为经验所累。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应向学生学习,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在平等交流和讨论的氛围中,师生共同进步。

吉林大学历来重视并积极创造条件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我们吉林大学有院士,有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有国家高层次人才,有新世纪优秀人才、唐敖庆特聘教授、匡亚明特聘教授。今天我们还有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第一线的抗疫英雄。有了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才可能带出脱颖而出的优秀团队。这种人才就是我们呼唤的学术精英,这种学术精英在我们吉林大学不在少数。而且我还认为,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成就辉煌的学问大师和世界著名的学科带头人都会从我们的教师队伍中走出来。我们要有这个信心,要按照这个方向来做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我们的中青年教师在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条件,可以使自己成为具有大师潜质的教师。有了脱颖而出的人才,就会带动脱颖而出的团队,就会有一流水平的学科、一流的大学。

师德涵养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传承;学风养成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习惯。因此,师德与学风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优良传统,更要有与时俱进的学风规范,让师德塑造成为一种文化,让学风营造成为一种自觉。

师德学风也恰恰是人格的表征,师德涵养和学风养成的过程也是人格历练的过程。人格历练需要愉悦的心态,需要充满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研究型大学教师的职责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部分,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在严谨的科学道德和良好的学风规范下做好这三部分工作。老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上课是本分,和学生一起探究规律、创造知识,既是实践教学,也是发现和发明的创新科研活动,普及文明知识、参与社会构建自然是教师的社会服务的责任。

我们看病,不但是为了解决病人的痛苦,也是提高医生水平的重要途径。给病人看病,第一就是要解决病人的疑难病症,如果你把病症解决了,你的水平就提高了。

我们要对病人如亲人。这个不是口头话,而是体现在你的行动当中,来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痛苦。

“教学”与“育人”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水乳交融的。“育人”的根本是“铸魂”,“铸魂”的核心是坚定理想信念,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在“教学”中“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

一个人选择了一种职业,也就是认同了一种生活方式。大学教师的生活方式,首先就是“乐于每日学习,志在终生探索”,这就要求大学教师“忙别人之所闲,闲别人之所忙”,把时间和精力用于“钻研”,从而做到“有理”“讲理”,乃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教人为事为天下之大事,教人做人做堂堂正正人”是吉大物理学院一直秉持的治学理念。

在新的时代,我们仍需继承和发扬物理学院的优良传统,始终以传授知识为载体,实现对学生的“三观”引领与能力培养。从物理学原理引申至珍惜时光,实现了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领。课程逻辑性、历程性、应用性的加强,拓宽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以及应用能力。

要做好自己选择的工作,每个人都有对自我选择承担责任的道德义务。既然选择了,请风雨兼程、全力以赴、砥砺前行。

要不断地发现、拓展生活的意义。任何现象的发生必有其因,任何行为的实施概有其果,你所走过的每一个脚印都不会留下空白。要在更开阔的视野和格局下,拥抱生活,理解现象发生的原因,赋予行为以意义,让自己的生活保持常新常鲜。

要学会享受奉献带来的幸福,不必过度纠结小得小失,“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以吉大人“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豪情,在一次次的人生跨越中,不断突破“本我”,充盈自我,迎接更壮美的“大我”人生。

“仁者爱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教育职业本身就是一门“仁者爱人”的事业,在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做新时代的“好老师”,必须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是言传的基础,身正是高尚师德的基础,更是社会尊师重教的基础。新时代人民教师躬逢盛世、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广大吉林大学教师员工要争做新时代人民教师高尚师德表率,以良好的师德学风,引领社会文明风尚,促进学校的“双一流”建设,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吉大力量。

近55年的临床教学工作不仅锻炼了自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对教学的责任和担当。

抗疫期间,在这些最美生命逆行者身上,信念的力量、博爱的胸怀、无私的奉献,体现得淋漓尽致。也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最好写照,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多年来人才培养的成就,特别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成效,同时显示了医学和医学教育在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和科研对于教师而言,有时在时间上会发生冲突,但从长远考虑,二者是相辅相成并不矛盾的。

教师在备课、讲课的过程中,会发现本研究方向发展到什么地步,有哪些问题解决了,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而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就为个人研究、写文章出了题目。反过来,当把某个问题研究明白了,又写成文章,再把研究成果充实到课程中去,课程质量肯定会提高一步,而且讲起来也会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树人是核心。我时时牢记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树人的首要任务。教育学生树立起心有大我、热爱祖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人生观;树立起为了祖国昌盛和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奋斗终生的价值观。这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中之重,是我们树人的目标。

师德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是教师内化为素质的优良品德;师风是教师这个职业的风尚风气,是教师外化为行为的精神风貌。师德师风是教育工作者的灵魂,是最能影响人、感召人和教育人的根本资源,是教师之所以能被称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根基所在。

科学研究贵在求实求真。求实求真就是追求科学真理,发现真实现象,获取真实数据,揭示科学本质与内涵,进而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并将其用于改造世界,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求真求实的过程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有些是思想方法的困惑,有些是硬件条件的缺乏,有些是研究团队的短板。但不管遇到何种情况,处于何种境遇,只要求真求实初心不改,就会逢山开路、遇河架桥,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达至科学真理的彼岸。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师德,要使自己教授的学生,不仅在专业知识上有所提升,更能够从老师的教导中学会如何做一个大写的人。

人才培养要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要“润物细无声”,如盐入水,调节适当,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客观的引导、完善的教育、综合的培养,让学生自觉养成自主创新、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理念,以及全心全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