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告动态 > 学校要闻 > 正文

吹响农科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 吉林大学召开“强农兴农行动”启动部署会

日期:2024-03-03 点击数: 来源:

【文字/张宏伟 图片/方卫东】理工农医文百花齐放,全校一盘棋融合发展。3月1日,吉林大学召开“强农兴农行动”启动部署会,这是继医学教育创新发展、文科振兴计划、工科集群建设统筹实施以来,学校党委举全校之力抓学科、建学科的又一重要部署,旨在主动把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重大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农科的优势特色,进一步提升涉农学科整体建设质量和水平,为教育强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吉大力量。党委书记姜治莹出席并作动员讲话,校长张希主持会议,中国科学院院士任露泉出席会议。

姜治莹指出,“三农”问题是贯穿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基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要求,为我们做好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把握发展大势,深刻领会推进“强农兴农行动”的重要意义。强农兴农,是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是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是吉大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一环、关键一步。学校的农学学科拥有悠久的历史沿革、深厚的发展积淀、光荣的办学传统,今年又恰逢兽医学科创建120周年,我们一定要抢抓历史机遇,坚持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主动在服务国家“三农”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彰显应有担当。

姜治莹指出,要直面发展难题,准确把握推进“强农兴农行动”的形势挑战。近年来,学校牢固树立面向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态的“四新”建设理念,出台了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方案,在农科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因素是多元多维的,困难是现实存在的。强农兴农行动立足当下、志在长远,既要统筹推进、更要抓住重点,既要巩固优势、更要补齐短板。难走的路都是上坡路,难开的船都是逆风船。前行之路必定充满困难坎坷和风险挑战,我们必须迎着困难上、顶住压力拼,拿出奋斗的韧劲、闯劲、干劲,在搏击风浪中勇毅笃行,在真抓实干中成就事业。

姜治莹强调,要理清发展思路,全面落实推进“强农兴农行动”的重点任务。一要抓牢人才引育这个“关键点”。要源源不断培养知农爱农的优秀人才,把好“入口关”“培养关”“出口关”,促进农科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要驰而不息引进强农兴农的创新人才,坚持以政策引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聚人,实现高端人才与学科发展的双向奔赴、深度契合;要不遗余力地建强重农为农的后备人才,选好“苗子”、搭好“台子”、铺好“路子”,让更多青年才俊脱颖而出、竞相奔涌,确保人才“蓄水池”充沛充盈。二要扭紧科研创新这个“突破点”。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强化科技攻关能力和咨政献策水平;要建强科研创新平台,以重大平台为牵引,提升农学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产出;要强化服务社会能力,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定点帮扶工作。三要把握学科交叉这个“融合点”。要凝聚学者的“向心力”,打破“单兵作战”的思想禁锢,探索“协作攻坚”的科研模式,建立“多维联动”的常态机制;要绘好学科的“同心圆”,构建学科大发展格局,大力开展有组织科研,激发学院内生动力;要扩大合作的“朋友圈”,强化校际间的合作共赢,提升对外开放的办学能力。

姜治莹强调,要强化发展保障,坚决扛起推进“强农兴农行动”的使命担当。“强农兴农行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战略性工程,需要全校上下齐心协力推动,全力以赴投入。要强化条件支撑,专门设立农科建设支持经费,完善涉农学科教师职务评聘学术业绩条件,加大涉农学科人才支持力度;要强化工作落实,把落实方案的进度、成效作为考核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标准。相关学院要结合学校方案,研究制定学院层面的落实方案,面向全院教师,组织召开动员部署会,开展政策宣讲,确保与学校部署步调一致,坚决不能“上热中温下冷”。要强化主动意识,激扬奋斗之志、凝聚奋发之力、接续奋进之行,主动在方案中抓准切口、精准发力,汇聚各方力量一起谋划项目、一起争取资源,共同推动农科的蓬勃发展,共同成就农科的美好未来。

张希表示,开展“强农兴农行动”是学校在“新农科”建设基础上,主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新需要,催生涉农领域新质生产力,推动学校涉农学科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积极探索。

张希强调,“强农兴农”是“顶天立地”的工作。实施强农兴农行动,首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聚焦保障粮食安全、推进种业振兴、强化农业装备等“国之大者”,发挥学校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优势,努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在服务国家战略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鼓励师生深入田间地头,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学术成果更多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更好发挥农业大省一流高校的支撑作用,助力乡村振兴,提高民生福祉。

张希强调,涉农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进一步明确综合性大学兴办农学的理念和路径,结合学科评估结果,在兼顾公平基础上,进一步集中优质办学资源,做强我们的“长板”,练就“独门绝技”,提升学术研究的创新性和应用成果的不可替代性,实现涉农学科建设“入主流、有特色”。要坚决抑制扩张的冲动,善于共享域内外优质资源,统筹好发展与安全,实现学校事业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张希强调,深化“强农兴农行动”,关键在人才。相关学院要深入落实“人才强校”核心战略,结合学校事业发展规划、学科建设规划和本次“强农兴农行动”计划,充分运用校内外各类人才政策,引育并举、请才为要,持续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着力构建结构合理、衔接有序的人才梯队。涉农学科学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周期相对较长,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老师们沉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至关重要。要进一步深化评价改革,坚持分类评价、多元评价,更好地释放人才活力,激发创新动力。

张希强调,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强农兴农行动”实效的重要标准。学校开展“强农兴农行动”,聚焦学科建设,强调人才引领,期待成果产出,最终还要回归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校的首要职能上。要将开展“强农兴农行动”与做好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有机融合,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练本科专业方向,办好办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及时分享成功经验,逐步扩大试点范围,让更多学生受益。要持续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汇的协同育人模式,加强农学特色核心课程、实践教学和教材体系建设,充分利用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善于用更加符合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预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志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构建更加完善的高水平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优秀人才。

会上,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利锋系统解读了“强农兴农行动”12 项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工作机制和落实保障,推进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校党委常委,校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相关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和“三委会”委员,相关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负责人、科研项目团队负责人、教研室主任、教工党支部书记,离退休教职工代表和师生代表参加会议。